咨询电话0512-56885200 网站首页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光明时评:孩子自闭症、家长遭“围攻”酿惨剧 我们不能冷漠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28 12:58:37 浏览次数:

25日在广州南沙某居民楼,一名孕妇和其上幼儿园的儿子被发现在家中身亡。孕妇家属说,孕妇是带着孩子明明(化名)烧炭自杀的。

事发十多天前,明明与班上女孩发生推搡。明明母亲在家长群里沟通时,透露了明明有自闭症的信息,遂被其他家长群起攻之,更有家长找到幼儿园要求让明明退学。明明母亲曾对家人表示,这场风波让她濒临崩溃。因此家属猜测这是导致她轻生的直接原因。


而幼儿园园长则表示,明明刚来上学几个月,之前只是说比较好动,没和同学发生过争执。推搡事件发生后,女童家长确有来投诉,称“园长你怎么会收特殊的学生“。园长还透露,因为此事“家长群吵得很厉害”,于是安排男童暂停几天上课。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该起事件。

光明观点

面对自闭症,我们不能冷漠

岁末年底,这是一个让人看了异常难过的悲剧。孕妇母亲和他的自闭症孩子,没有等来新年的曙光。从目前新闻所披露的有限信息来看,我们还不敢断定,他们一定死于家长群内的“围攻”,但周遭的不解与排斥,成为他们生命的不堪承受之重,是可以想象的。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自闭症儿童被排斥的事件。今年7月,深圳一小区的业主就发起公开抗议,反对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入住小区的公租房。

站在保护自家孩子的立场上,家长和业主们的行为,似乎应该被理解。但是,像此次悲剧所示,一名自闭症孩子在幼儿园与同学发生了推搡,就在家长群遭遇“群起攻之”,甚至部分家长直接到校要求其退学,这未免反应过度。而学校的处理,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就要求孩子回家休息,同样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如果多一点沟通、协商,是否不至于导致最坏的结果?

较之于部分家长对于自闭症孩子表现出的“恐惧”,过度反应背后所透露出的某种封闭思维,更值得警惕。

首先,应当追问的是,有多少人在反对、抗议前,真正去了解过自闭症到底是什么?在深圳的那次事件中,业主直接将自闭症等同于“精神病”。如果一谈到自闭症就“色变”,这样的群体心理,只会催生更多的不安,加剧更多的隔膜与悲剧。

其次,那些动辄抵制与远离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和业主,似乎只要打着“为了自己孩子”的旗号,就能够毫不顾及他人权利,这种对立思维,让人后怕。当我们都在抱怨一些恶性事件中所展现的人情冷漠时,这种与自身利益挂钩时所表现出的对他者的无条件排斥,更是冷漠。

位于上海的“爱·咖啡”自闭症社会实践基地,每天会有20-30名志愿者,在买咖啡和喝咖啡的过程中与少年们互动

近几年,有不少与自闭症儿童相关的公益活动,像自闭症儿童画作拍卖,都在网上取得了成功。这或说明大家并非没有爱心。但很多时候,关爱表达不能仅限于网上的虚拟化献爱心。自闭症儿童从来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基于现实和权利认可的尊重与包容。在这一点上,不只是具体事件中的家长需要反思,每个人恐怕都该反求诸己。

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中国自闭症患者已超1000万,0到14岁的儿童患病者达200余万。但是,这一规模不小的群体,却很可能是被忽视和误读最深。

以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为例。不少人想当然的认为,这类特殊学生,就应该送到专门的学校。而实际情况是,目前这方面的专门学校极少,且自闭症而儿童康复,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参与融合教育。

这方面并不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2016年8月实施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行融合教育,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在残疾学生较多的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提高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学生的能力,不断扩大融合教育规模”。

中国加入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也强调,“应当确保在各级教育实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终生学习”,缔约国应实现“残疾人不因残疾而被排拒于普通教育系统之外,残疾儿童不因残疾而被排拒于免费和义务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之外……

然而,规定从纸上走入现实,仍旧需要努力。像随班就读,有专业人士指出,它并不是直接把特殊孩子放在普通班就行了,学校必须配备专门的资源教室以及需要请专业的资源教师。在这方面,相关公共资源更需提供更多支持。学校面对家长的反对,恐怕也不能只是妥协,让自闭症孩子回家。

对个体来说,关爱和包容,不能只停留在网上,变成一种符号化表达。说起自闭症儿童,似乎都说要关爱;而在现实中,如何关爱,怎样呵护,我们有没有相关的认识与知识?尤其是当自闭症儿童介入了自己的生活,是否能够坚持包容、理解的价值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