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512-56885200 网站首页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中国的这招“绝杀” 将深刻影响十三亿人的未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18 9:12:02 浏览次数:

 2018年3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首次开启“委员通道”。当天下午中外记者云集,在通道前,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有“量子之父”之称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的话掷地有声:“在量子保密通信方面,我国处于全面领先地位。”

  时间回到两年前,2016年8月16日凌晨,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量子通信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种不能破解、不能窃听的安全信息传输方式,量子信息技术甚至被比作和平年代的“核武器”。未来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量子革命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潘建伟院士与他的“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团队”经过长达10余年的协同攻关,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量子通信,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取得了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

  “通过未来五到十年的努力,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来保护千家万户的信息安全。”潘建伟说。

  2016年8月16日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长征二号丁火箭第29次成功发射。与以往的28次发射并无不同,成功将它运载的人造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可是这次发射却又有所不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次发射升空的,是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中国的这一“石破天惊”的举动,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量子通信技术被比作和平年代的“核武器”,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种不能破解、不能窃听的安全信息传输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传输问题。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所言,“墨子号”成功发射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为中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国际同行的标杆,实现了“领跑者”的转变。

  “墨子号”命名的故事

  两年前,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那么这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为什么命名为“墨子号”?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卫星之名取自于我国科学家先贤,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伟大科学家。墨子是最早研究光的,大约两千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并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